测绘技术总结报告的结论部分怎么编写?
转载自: 铁路测绘-铁测君 2023-07-10 10:18:44
在日常的测绘工作实践中,测绘技术人员比较重视测绘技术设计和测量过程,而忽视技术总结报告的编写,在编写技术总结报告时,一般又常常重视技术方案执行情况及数据处理方面的工作,往往忽视结论部分的编写。在技术总结中罗列大量标准规范中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指标,提供了大量的测量计算、成果数据和图表,让很多用户一时难以消化,或者看不太明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的使用,甚至会增加沟通成本或造成用户抱怨。经常会有用户会问你,这一大堆数据到底哪些是最后的成果,后续能不能使用?沉降没沉降?哪里发生了沉降变形?对施工和运营有没有影响?影响有多大?等等一连串疑问。
可见,技术总结报告就是要告诉用户测量的主要结果。
据《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1-2005),测绘技术总结报告编写的主要内容是对测绘技术设计文件和技术标准、规范等的执行情况,技术设计方案实施中出现的主要技术问题和处理方法,成果(或产品)质量、新技术的应用等进行分析研究、认真总结,并作出客观的描述和评价。测绘技术总结为用户(或下工序)对成果的合理使用提供方便,为测绘单位持续质量改进提供依据,同时也为测绘技术设计、有关技术标准、规定的制定提供资料。
在工程测量项目的技术总结中,一般都会有结论部分这一章节。技术总结报告的结论部分是技术总结中的总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结论部分编写得当,会让测量者及用户可以一目了然掌握整个测绘项目的结果,可为用户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简洁、明确、快捷的信息。好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测绘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总结时应当重视结论部分的编写,编写好结论部分,是以处理好测量数据和成果分析为基础,不是凭空而来,那么怎么才能编写好结论部分呢?
结论部分主要包括结论和建议两项内容:
(1)结论应重点描述的内容
一是测量作业的符合性、测绘成果及精度指标的可靠性,也就是要给出“测量本身没问题”自证结论。如:本项目精密工程控制测量方案可行,选埋、布网合理,观测、数据处理方法正确,测量成果各项精度指标均满足**测量规范的相关规定等。
二是测绘成果检验的合规性,也就是要给“测量本身没问题”旁证结论。“两级检查、一级验收”中的抽样或实测检查情况,验收方式,以及主要结论。如:本项目严格执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进行了队、院两级检查,按院质量检查办法开展了实测检查,检查结果合格;测量成果通过了项目委托单位**公司于**年**月**日组织的专家会议评审验收(评审意见详见附件*)等。
三是由测绘成果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要给出“测量的结果或表征的结果”。如:经本次复测,**、**水准点产生沉降,**点被破坏后新设为**-1点,其高程成果按本次测量成果更新,其他水准点仍使用原成果;本项目与**项目进行了联测,联测表明存在一定的坐标和高程差值,其对应关系见附表*;本项目测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一个较明显的沉降段,具体分布在**-**段,其**年**月至**年**月间沉降值在**-**mm,沉降值最大为**mm,位于**处等。
四是测绘成果的可用性和目的性,也就是要给出“可用于干什么”的结论。如:本控制测量成果可提供下序为后续施工建设使用;本阶段监测结果表明达到停止监测指标,可以停止观测等。
五是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2)建议应重点描述的内容
一是使用测绘成果的建议,“应当怎么干”的建议。如:建设和施工单位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强测量标志的保护工作;在使用前要进行复测和检核,复测超限或点位有破坏位移时及时向我方进行反馈;注意存在断链或断高时应当如何使用;做好工程或标段间的衔接等。
二是对后续工作的建议,“应当干什么”的建议。如:接桩后应进行复测合格后使用,使用过程中应进行定期复测;对控制点加密时,应按**规范要求的精度进行同精度扩展加密;对超过**km的隧道应进行贯通误差估计并在精测网基础上单独进行洞外施工控制测量;沉降、冻胀段落加强复测频次和复测时机等。
三是对潜在问题和潜在风险的提醒,“不应当干什么”的提醒。如:为满足报批及图纸转换等需要,本项目控制点均提供2套坐标和2套高程,其中**坐标系和**高程用于施工,**坐标系和**高程不得用于施工;施工单位需注意工程独立坐标系换带段落两套坐标应与中线对应使用,施工前分别放样确认衔接精度满足要求后施工;本期**-**段沉降速率有所加快,后续应作为重点段加强监测,并在施工过程中增加监测频次等。
四是其他需要建议的事项。